PAM的具體投加量如何確定?
時間:2025-02-10 16:20:20
來源:
瀏覽|:264次
PAM的具體投加量如何確定?
PAM(聚丙烯酰胺)的具體投加量會受到廢水水質、處理工藝、PAM 類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,通常可以通過實驗室小試、中試放大以及實際生產運行監測這幾個步驟來確定:
實驗室小試
準備工作
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制藥廠廢水水樣。
準備不同類型(陰離子、陽離子、非離子)、不同分子量和離子度的 PAM 產品,并將其配制成一定濃度的溶液,一般為 0.1% - 0.2%。
具體操作
取多個相同體積(如 1L)的廢水水樣置于燒杯中。
向每個燒杯中分別加入不同劑量的 PAM 溶液,例如可以按照梯度設置投加量,如 1mg/L、2mg/L、3mg/L 等。
使用攪拌器以一定的速度(一般為 100 - 200r/min)快速攪拌 1 - 2 分鐘,使 PAM 與廢水充分混合,然后再以較慢的速度(30 - 50r/min)攪拌 3 - 5 分鐘,模擬實際處理中的混合和絮凝過程。
攪拌結束后,靜置一段時間(10 - 30 分鐘),觀察絮體的形成情況,包括絮體的大小、強度、沉降速度等,并測量上清液的相關指標,如懸浮物(SS)、化學需氧量(COD)等。
結果分析
根據觀察和測量結果,選擇能使絮體形成良好、沉降速度快且上清液水質指標達到ZUI佳的投加量作為初步參考值。例如,如果投加量為 3mg/L 時,絮體大而緊密,沉降迅速,上清液清澈,SS 和 COD 去除率較高,那么 3mg/L 就是初步確定的合適投加量。
中試放大
中試裝置:搭建與實際生產工藝相似的中試處理裝置,處理規模一般為實際生產的 1% - 5%。
投加量調整:將實驗室小試確定的投加量作為基礎,在中試裝置中進行試驗。由于中試規模相對較大,水流狀態、混合效果等與實驗室小試有所不同,可能需要對投加量進行適當調整。可以按照一定的幅度(如 ±0.5mg/L)逐步調整投加量,觀察處理效果的變化。
效果評估:在中試過程中,持續監測處理效果,包括出水水質指標、污泥性質等。根據評估結果,確定在中試規模下的ZUI佳投加量。
實際生產運行監測
初始投加:將中試確定的ZUI佳投加量應用到實際生產中,開始運行初期,密切關注處理效果和各項運行參數的變化。
動態調整:實際生產中,廢水水質、水量等因素可能會發生波動,因此需要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 PAM 的投加量。例如,當進水水質變差、懸浮物濃度升高時,適當增加投加量;反之,則減少投加量。可以通過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質指標,根據監測結果自動或手動調整投加量。
長期統計:對一段時間內的投加量和處理效果進行統計分析,總結出不同水質條件下的ZUI佳投加量范圍,以便在今后的生產運行中能夠快速、準確地調整投加量。